【活動成果-第三場】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 歷史系
  • 十一月 2, 2021

時間:2021年10月30日(星期六)下午02點30分至下午05點00分

地點: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

主辦單位:近史所、中興大學、臺北大學

補助單位:科技部

2021年10月30日(六),110學年度第1學期「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系列講座的第三次講座,於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本系列講座第三場講座,邀請台大歷史系呂紹理教授,以「城市中的新身體」為題進行演講。

首先由王超然教授對呂紹理教授的學經歷作介紹,並提到本系列講座有四位講者以上海為中心做研究,希望有不同視角,因此邀請呂紹理教授與曾品滄教授以台灣的角度出發,與上海相關研究進行對話與交流,提供不一樣的觀點。

呂紹理教授首先就城市史的歷史作介紹,提到新空間的規劃與新場合中身體的新經驗。就歐洲城市的發展開始討論,1800年,全世界有7.3%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40年,美國有56%、日本有38%人口居於城市,可見城市化的快速。而面對19世紀以降變革的城市史研究,英國關注的是下層社會的疾病、貧窮與社會改革;德國專注於解釋歐洲「特異性」的城市史、還有韋伯的非典型支配理論以及馬克思的資本論;美國則以芝加哥學派的社會改革觀點為中心。

而近現代城市化的大爆發,以亞洲為主驚人的都市化發展,無論民主運動的刺激或冷戰格局下的發展,都促成了美國為主的亞洲都市研究。在台灣,除以鄉土運動視角觀察,還有民主化、黨外運動、無殼蝸牛等議題與城市息息相關。

新空間的規劃與規訓,則以殖民地計畫城市為始,歐美、日本經驗的移植,使舊都市的社會問題得到己絕,如台灣家屋建築規則、市區改正令、台灣都市計畫令等。以20世紀初台中與台北的城市規劃早案與實施切入,觀察空間與時間的多重交疊,因時間而有速度感/節奏的出現,例如星期、新舊節慶。歷史見廚的拆除,為新的規畫提供空間,同時又以文字對老建築進行重新詮釋。而都市化也對居民產生了影響,如對工作時間、休息時間的規範。從工廠實施三八制、日本商店法才逐漸形成相關規範。

而30年代城鄉的差異、工作與休閒的不同視野,對空間進行重新規劃,促使新的身體出現,而新的身體是因應新的場合而出現。與過去不同的空間與生活場景,形成新的社會行為與環境。還出現了modern girl與modern boy等流行男女。最後呂老師指出,這些有規劃的新興城市,完全是人為打造出來的空間,但其中仍保留一些與自然環境接近的區域。

活動照片

928177   928175
928173  92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