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前身為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共同科歷史組,法商學院於民國89年(2000)2月1日正式改制為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亦同時創立,並在當年9月招收第一屆新生。本系創立之初,資源極度匱乏,曾一度暫借三峽國中上課。即便人文學院大樓於第二年落成,教學與生活設施仍付之闕如。不過亦由於師生均曾在艱苦環境下共同奮鬥,故本系師生間互動密切,老師關注學生前途,學生亦願與老師分享其成長體驗。同仁之間和師生之間氣氛融洽為本系一直以來的特色。
本系創系系主任為馬先醒教授,惟創系後不久即退休,由陳守亭副教授暫代。90學年至95學年間,系主任一職由蔣義斌教授擔任,96學年至98學年由李朝津副教授擔任,99學年至101學年由李若庸副教授擔任,102學年至104學年由陳俊強教授擔任,105學年至107學年由洪健榮教授擔任,108學年至110學年由林士鉉副教授擔任、111學年迄今由何淑宜副教授擔任。本系創系之初專任教師只有6名,其後陸續增聘教師。目前專任教師15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6人,講師1人)。專任教師中,具博士學位者計14名,師資堪稱優良。
本校位於北部,人文環境豐厚,故常延聘北部院校學者支援教學工作。特別是本校積極推動與中央研究院合聘計畫,敦請多位中研院學者為研究所開課。目前與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合聘教師4人,為研究所發展增色不少。
學士班每年招生名額為40人,外加僑外生名額15人。碩士班每年招生名額為8人(含在職生)。
(更改日期:2023年07月18日)
宗旨,簡而言之有四方面,即「專業、國際、實踐、人文」
教育目標 |
(一)「培養具備跨域素養的史學專業人才」。本系課程結構分為四大學群,即「史料與史學方法」、「中國史」、「臺灣史」及「世界史」,各學群均規定必修學分數,目的是希望同學在史學各個領域上都有良好基礎訓練。 |
(二)「培養具備全球視野與國際移動力的人才」。作用為開拓學生視野,讓其能面對全球化環境。世界史課程為本系發展重點之一,除加開專業課程外,亦多利用原文教材,透過閱讀增強學生外語能力。同時推動與其他地區學校交流,跳出國家及地域限制,體驗不同文化。 |
(三)「培養結合理論與實踐的人才」。本系致力於史學專業知識與外在環境的結合,一方面致力於歷史知識的生活化,另一方面亦為學生提供實用知識,助其日後就業。因此本系開設有「社區GIS的理論與實務」、「史學與文化資產之理論、方法與實踐」與「專業實習」等實作相關課程,並積極拓展史學數位化領域。 |
(四)「培養兼具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的人才」。歷史教育的目標不僅在訓練專業的歷史工作者,還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本系在教學課程中,將同時透過教師的身教與言教,培養學生「自我提升」、「關懷社會」,乃至於「回饋社會」的能力與懷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