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成果-第四講】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 歷史系
  • 十一月 19, 2021

110-1「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第四次講座紀要

時間: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下午02點30分至下午05點00分

地點: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

主辦單位:近史所、中興大學、臺北大學

補助單位:科技部

2021年11月13日(六),110學年度第1學期「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系列講座的第四次講座,於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本系列講座第四場講座,邀請近史所張寧研究員,以「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為題進行演講。

首先由王超然教授對張寧教授的學經歷作介紹,並提到本場講座將以張寧老師與講題同名專書作為閱讀文本,與同學進行討論,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近代身體的一環。張寧老師首先問各位與會學員,是否知道為何會有這樣一個「歷史研究人才培育計畫」得產生,提到近史所前所長呂妙芬有感於歷史研究正在萎縮,學歷史的人越來越少,願意進入本領域的人也越來越少,為此向人文司司長提出要推廣歷史學,培養歷史學碩博士研究生,並邀請學者分享學界目前各領域的研究及其成果,藉此引起學生興趣,投入歷史研究。

做研究都有個內在需求,為了解決內在的問題,在英國待了八年後,回台灣發覺以前習以為常的事,竟發生了疑問。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討論,外國的博愛座,為handicap、disable,坐的是有需要的人,與年齡無關,但台灣卻是老人為主,不同文化背景對相似形式的事物的解讀不同,解釋與界定也因此不同。名稱與事物與西方類似,實質上卻不同。由此論之,張寧老師研究主要是想要找出文化中的差異。而為何題目用轉譯而非翻譯,因為主要看的是轉換的過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解釋。

張寧老師的關心點,在於文化如何移動、傳播和演化,在看似相同時則有異的事物上,發生雙動態的模式。過去研究建立在政治制度與思想觀念的基礎上,例如物的歷史,即有洋貨的研究,西物東漸也是一例。中國與物品之間的關聯,看不到物品本身的變化或中國與物品背後文化來源之間的交鋒,而過度關注物品本土化的路徑,因此希望以勢均力敵的文化載體為對象進行研究。而上海與香港都是當時具代表性的中外文化交會之處,運動也是一個有趣的對象。但透過這些事物進行的轉譯仍在持續進行。

張寧老師以人物與組織進行介紹,討論其專書第一部分的內容,並提出上海總會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的跑馬與回力球,以特殊方式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即賭,而相關運動賭博又產生賭心思這樣特出的形式。不斷變化中的「異物」,為文化轉譯的動力,但也不能忽略殖民文化下的個人能動性。

 

933537

933535

933538

9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