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國內學者

2021 - 2022

陳宗仁教授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的主題為「Selden map與唐人:十六世紀的東亞貿易網絡」舉辦於系上查忻教授開授的「荷西時期台灣史」課堂中,邀請到陳宗仁老師為同學講授新發現的地圖,與荷西時期跟唐人的視野等。而陳宗仁老師是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專業領域包含十六、十七世紀臺灣史、海洋史、圖像研究。

首先陳老師帶領學生看一張地圖,請學生說說看看見了什麼。而此張地圖反映的是唐人在十六世紀的東亞貿易網絡,也是荷蘭人來臨前的東亞狀況,由唐人的眼睛所看出去的空間。荷西時期是個重要的階段,1620年代也是個轉變的關鍵年代,陳老師詳細地分析了關於唐人的資訊,將中國人、漢人、華人、唐人之間的定義做一個解釋,也敘述了有關族群認同的問題。

而唐人的研究也是陳老師專攻的領域,最後回到Selden Map上,講解關於此地圖的研究,並且利用其他的史料與地圖來進行內容的分析,判斷年代並且找出繪者是誰,以及地圖的出版來源與地方特色,最後以地方特殊用語與繪者個人資訊的介紹與做為結尾,劃下本次講座的句點。

DSC09182
DSC09181

標題陳宗仁教授演講紀要
日期與時間2022年11月17日 10:10-12:00
演講題目Selden map 與唐人:十六世紀的東亞貿易網絡
主講者陳宗仁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
地點文7F01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楊典錕老師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的主題為「新渡戶稻造與日本的武士道文化」舉辦於系上蔡龍保教授開授的「日本近代史」課堂中,邀請到楊典錕老師為同學講授關於新渡戶稻造的生平記事、其所撰寫的《武士道》,以及武士道一詞的來源和本質等。而楊典錕老師是東京大學日本文化研究專攻日本史學專門領域博士,專業領域包含日本近代史。 楊老師首先介紹了新渡戶稻造的生平,尤其是其在 德國與美國留學時所受到的影響,使其體認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進而著手撰寫《武士道》一書,讓世人有機會認識日本傳統的道德精神。而書中從武士道是自高坂昌信所著的《甲陽軍鑑》緣起,並以佛教、儒教和神道教為基底,逐漸慢慢發展成具有忠誠、嚴謹和謙讓等德行的集合。

接近尾聲時,楊老師播放日文歌曲來解說武士道和櫻花之間的連結,也分別講述能樂「鉢木」的劇情、忠臣藏為主君報仇並殉死,以及堺事件等三個故事作為貫徹武士道精神的例子。最後,楊老師以新渡戶稻造的晚年生活以及武士道精神的正反面為本次講座畫下句點。

DSC09178

DSC09177

標題楊典錕老師演講紀要
日期與時間2022年11月07日 13:10-15:00
演講題目新渡戶稻造與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主講者楊典錕老師(東京大學日本文化研究專攻日本史學專門領域博士)
主持人
地點文1F09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馮卓健博士演講紀要

演講題目:美國革命時期革命派與效忠派的政治論辯:以自由概念與宗教修辭為例
講師:馮卓健(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舉辦於本系褚縈瑩教授所開設之「美洲史」課堂,時間為2022年3月11日(五)15:00~17:00。邀請主講人與題目分別為馮卓健老師所講之「美國革命時期革命派與效忠派的政治論辯:以自由概念與宗教修辭為例」。馮卓健老師為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革命史、美國十八世紀政治思想史、近代早期歐洲史。演講內容首要提到美國革命時1/5~1/3的人屬於效忠派,惟在傳統論述中,並未有過多的著墨。直至革命後,美國人民發覺團結與效忠之重要性,因此對效忠派之論述方日漸開展,尤其在近幾年間,受到國內政治與社會之因素,對效忠派之研究更為蓬勃。 講師本身之研究領域尤著重於美國革命時紐約州的效忠派人士(重要性:宗教因素(英國國教的海外傳道組織)、商業貿易方面保守派、大陸會議時對獨立與否的猶豫不決)講師先從史料的部分下手,透過如報紙、公文等重要歷史文件,講述研究效忠派的材料。傳票事件延伸思考問題第一為雙重認同:既是英國人也同時是美國人,第二為對美潙利益的認知,在被強破表態的情況下,延伸出不表態或是表錯態的後果,而效忠派在美國革命的經驗中,革命是反自由的,是權威的。傳統對於美國革命政治思想的解釋,其中混合且包含了自有主義、古典共和主義、啟蒙政治思潮。革命派論述中的自由觀念,在1764以來,爭取不在「缺乏代表」的情況下被課稅的權力,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即是獨立宣言。革命前利用小冊子進行政治傳播。舉出以下革命派人物作為對美國當時政治之看法的言論論述與作為:湯瑪斯潘恩。效忠派論述中的自由觀念:自由必須建立在穩定的社會上。例如約翰維第爾,他認為真正的公民社會是法律的帝國;撒姆耳希伯利對大陸議會的質疑。效忠派的論述中,其深根蒂固的文化預設塑造了他們發展論設的方法,效忠派深受革命派所帶來的社會混亂所困擾,加深了他們對秩序與和平的重視。他們渴望一個有秩序的世界,相信人的權力跟自由必須在這個有秩序的世界之內,乃至於害怕自由會導致無政府狀態。

標題馮卓健博士演講紀要
日期與時間2022年03月18日 15:00-17:00
演講題目美國革命時期革命派與效忠派的政治論辯:以自由概念與宗教修辭為例
主講者馮卓健博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系博士)
主持人
地點文2F07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陳佩瑜博士演講

本次講座舉辦餘本系褚縈瑩教授所開設之「世界通史(一)」課堂,時間為2021年12月28日(二)13:00~15:00。邀請主講人與題目為陳珮瑜博士所講論之「考古視角下的安地斯古文明-從資源與宗教談起」。陳珮瑜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之領域竹要著重在南美考古學與台灣考古學。 本次演講,陳珮瑜博士首先講論「何謂考古學?」這項議題,她談到考古學是一門用想像力去還原歷史的學問,而考古學者則透過研究遺留下的物質,去拼湊並還原古代人類的日常生活。接著,陳珮瑜博士提到了考古脈絡的重要性,以及史前社會組織之發展與複雜化的過程,並藉此延伸至本次演講之主要議題——非典型的安地斯脈絡。 陳珮瑜博士談論了諸多有關於安地斯當地之風情,以及近年的田野考察成果。除了從地理學、生態學的角度去闡釋當地的發展脈絡外,亦分享許多秘魯的許多風土民情,如陶器製作、古代建築與墓葬型態、海洋資源與作物耕種,乃至施用迷幻藥物與日常飲食之傳統習俗。

269872949_717564879631536_7587255514921890020_n

269869901_2409742069156429_6274735917385831324_n

標題【活動成果】陳佩瑜博士演講
日期與時間2021年12月28日 13:10-15:00
演講題目考古視角下的安地斯古文明-從資源與宗教談起
主講者陳珮瑜博士 (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人
地點文1F10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蔡佾霖無界塾教師演講

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舉辦餘本系褚縈瑩教授所開設之「世界通史(一)」課堂,時間為2021年12月23日(四)13:00~15:00。邀請主講人與題目分別為蔡佾霖老師所講論之「新近發現與中美洲文化發展架構的更新」。

蔡佾霖老師為臺灣歷史學家、教育工作者,研究領域為中美洲古馬雅文明及唐朝歷史,也是臺灣PTT紅人,網路暱稱為「mayaman」(馬雅人)活躍於各級學校及團體舉辦之歷史文化知識講座。現為臺灣實驗教育團體「無界塾」教師、「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專欄作家,持續不斷的在台灣推廣古馬雅文明研究及相關知識。

演講內容介紹以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墨西哥等中美洲區域之馬雅文明為主

,包含了文字體系、曆法系統、宗教信仰、城市等文化特色。馬雅為美洲最早的古文明,據研究也可能為其他中美洲文化之源頭,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透過照片、模擬圖、考古研究等媒介,一一的介紹馬雅文明特色,並不時地與台下聽眾互動、問答,用詼諧有趣的演講方式,以易懂卻又不失內函的方式,讓聽眾得以了解馬雅文明的歷史脈絡及文化特色及後續發展。

馬雅文字非僅只為象形文字,也具有複雜的拼音型文字,而透過研究出的字符變換原則,至目前已能夠解讀出百分之八十的馬雅文字,對於簡化並解讀馬雅文字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馬雅文字也極具藝術美感,看似極為複雜的雕刻、裝飾,也能夠轉化為具有含意的馬雅文字,演講時也透過所發的講義,簡單地的教導聽眾馬雅文字的解讀及其有趣意義。

馬雅文化也能透過其他地區的文明來探討,其他文明與馬雅文明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如馬雅和中部墨西哥的特色風格。其他區域的文化特色在某些時期也會大量地出現在馬雅文明之中,在中美洲各地區域也會有相當程度的接觸,形成地區上的衝突、文化、語言上的交流與改變,使得馬雅文明具有複雜及多元的豐富歷史文化。

DSC06486

DSC06493

標題【活動成果】蔡佾霖無界塾教師演講
日期與時間2021年12月23日 13:10-15:00
演講題目新近發現與中美洲文化發展架構的更新
主講者蔡佾霖 (ptt馬雅人, 無界塾教師)
主持人
地點文1F09教室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第四講】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110-1「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第四次講座紀要

時間: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下午02點30分至下午05點00分

地點: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

主辦單位:近史所、中興大學、臺北大學

補助單位:科技部

2021年11月13日(六),110學年度第1學期「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系列講座的第四次講座,於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本系列講座第四場講座,邀請近史所張寧研究員,以「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為題進行演講。

首先由王超然教授對張寧教授的學經歷作介紹,並提到本場講座將以張寧老師與講題同名專書作為閱讀文本,與同學進行討論,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近代身體的一環。張寧老師首先問各位與會學員,是否知道為何會有這樣一個「歷史研究人才培育計畫」得產生,提到近史所前所長呂妙芬有感於歷史研究正在萎縮,學歷史的人越來越少,願意進入本領域的人也越來越少,為此向人文司司長提出要推廣歷史學,培養歷史學碩博士研究生,並邀請學者分享學界目前各領域的研究及其成果,藉此引起學生興趣,投入歷史研究。

做研究都有個內在需求,為了解決內在的問題,在英國待了八年後,回台灣發覺以前習以為常的事,竟發生了疑問。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討論,外國的博愛座,為handicap、disable,坐的是有需要的人,與年齡無關,但台灣卻是老人為主,不同文化背景對相似形式的事物的解讀不同,解釋與界定也因此不同。名稱與事物與西方類似,實質上卻不同。由此論之,張寧老師研究主要是想要找出文化中的差異。而為何題目用轉譯而非翻譯,因為主要看的是轉換的過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解釋。

張寧老師的關心點,在於文化如何移動、傳播和演化,在看似相同時則有異的事物上,發生雙動態的模式。過去研究建立在政治制度與思想觀念的基礎上,例如物的歷史,即有洋貨的研究,西物東漸也是一例。中國與物品之間的關聯,看不到物品本身的變化或中國與物品背後文化來源之間的交鋒,而過度關注物品本土化的路徑,因此希望以勢均力敵的文化載體為對象進行研究。而上海與香港都是當時具代表性的中外文化交會之處,運動也是一個有趣的對象。但透過這些事物進行的轉譯仍在持續進行。

張寧老師以人物與組織進行介紹,討論其專書第一部分的內容,並提出上海總會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的跑馬與回力球,以特殊方式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即賭,而相關運動賭博又產生賭心思這樣特出的形式。不斷變化中的「異物」,為文化轉譯的動力,但也不能忽略殖民文化下的個人能動性。

 

933537

933535

933538

933534

標題【活動成果-第四講】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日期與時間2021年11月19日 14:10-17:00
演講題目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
主講者近史所張寧研究員
主持人
地點文1F11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第三場】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時間:2021年10月30日(星期六)下午02點30分至下午05點00分

地點: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

主辦單位:近史所、中興大學、臺北大學

補助單位:科技部

2021年10月30日(六),110學年度第1學期「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系列講座的第三次講座,於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本系列講座第三場講座,邀請台大歷史系呂紹理教授,以「城市中的新身體」為題進行演講。

首先由王超然教授對呂紹理教授的學經歷作介紹,並提到本系列講座有四位講者以上海為中心做研究,希望有不同視角,因此邀請呂紹理教授與曾品滄教授以台灣的角度出發,與上海相關研究進行對話與交流,提供不一樣的觀點。

呂紹理教授首先就城市史的歷史作介紹,提到新空間的規劃與新場合中身體的新經驗。就歐洲城市的發展開始討論,1800年,全世界有7.3%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40年,美國有56%、日本有38%人口居於城市,可見城市化的快速。而面對19世紀以降變革的城市史研究,英國關注的是下層社會的疾病、貧窮與社會改革;德國專注於解釋歐洲「特異性」的城市史、還有韋伯的非典型支配理論以及馬克思的資本論;美國則以芝加哥學派的社會改革觀點為中心。

而近現代城市化的大爆發,以亞洲為主驚人的都市化發展,無論民主運動的刺激或冷戰格局下的發展,都促成了美國為主的亞洲都市研究。在台灣,除以鄉土運動視角觀察,還有民主化、黨外運動、無殼蝸牛等議題與城市息息相關。

新空間的規劃與規訓,則以殖民地計畫城市為始,歐美、日本經驗的移植,使舊都市的社會問題得到己絕,如台灣家屋建築規則、市區改正令、台灣都市計畫令等。以20世紀初台中與台北的城市規劃早案與實施切入,觀察空間與時間的多重交疊,因時間而有速度感/節奏的出現,例如星期、新舊節慶。歷史見廚的拆除,為新的規畫提供空間,同時又以文字對老建築進行重新詮釋。而都市化也對居民產生了影響,如對工作時間、休息時間的規範。從工廠實施三八制、日本商店法才逐漸形成相關規範。

而30年代城鄉的差異、工作與休閒的不同視野,對空間進行重新規劃,促使新的身體出現,而新的身體是因應新的場合而出現。與過去不同的空間與生活場景,形成新的社會行為與環境。還出現了modern girl與modern boy等流行男女。最後呂老師指出,這些有規劃的新興城市,完全是人為打造出來的空間,但其中仍保留一些與自然環境接近的區域。

活動照片

928177   928175
928173  928171

標題【活動成果-第三場】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日期與時間2021年11月02日 14:10-17:00
演講題目「城市中的新身體」
主講者台大歷史系呂紹理教授
主持人
地點文1F11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康培德博士、陳宗仁博士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舉辦於本系查忻教授所開設之「臺語白話字文獻史料選讀」課堂,時間為2021年10月25日(一)10:00~12:00。本講座共分為兩部分,邀請的主講人與題目分別為中研院台史所合聘研究員康培德老師所講論之「東亞圖書館所收藏的『咱人話』資料」,以及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陳宗仁老師所講論之「白話字的開始——十七世紀馬尼拉唐人文獻的介紹」。

康培德老師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與中研院台史所和聘人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早期臺灣史、原住民史、海洋史、歷史地理、區域研究。本次演講前半段, 康培德老師藉由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圖書館內之「咱人話」資料,講述「咱人話」(臺語、福建話、廈門話、閩南語)文字化的過程。從最早只有簡單日常單詞的紀錄,逐步演變至收錄各式專有名詞,如計量單位、農牧用詞等,最終至有句子、俗語輯錄,與宗教用書、商業文件等文獻。此外,康培德老師亦舉一些例子,比較不同時期「咱人話」之轉變與異同。

陳宗仁老師為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十六、十七世紀臺灣史、海洋史、圖像研究。本次演講後半段,則由陳宗仁老師講述白話字之起源,尤著重於十七世紀馬尼拉之唐人文獻史料。陳宗仁老師首先講述白話字從語言到文字的演變脈絡,並介紹創作於16th中葉,目前已知最早的閩南語白話文出版品《荔鏡記》(陳三五娘)。最後則介紹了十七世紀馬尼拉之唐人文獻史料。綜上所述,雖說當時西方人之所以發明所謂之白話字拼音系統,原因無非是傳教之用途,然當時所留下之文件、書籍或辭典,如今卻是研究台語白話文歷史之珍貴史料。

活動照片

DSC08188  DSC08181  DSC08180

標題【活動成果】康培德博士、陳宗仁博士演講紀要
日期與時間2021年10月25日 10:00~12:00
演講題目「東亞圖書館所收藏的『咱人話』資料」、「白話字的開始——十七世紀馬尼拉唐人文獻的介紹」
主講者中研院台史所合聘研究員康培德老師、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陳宗仁老師
主持人
地點文2F07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第一場】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本次講座為「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系列講座之開端,由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辦。2021年10月2日(六)下午於文院1F11教室舉行。本次講座邀請巫仁恕研究員進行專題演講,講座題目為「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並由王超然教授主持。

巫仁恕研究員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經濟史、明清文化史與中國城市史。近期著作包含《劫後「天堂」——抗戰淪陷後的蘇州城市生活》與《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皆為研究中國城市史的重要著作。

本次演講,巫仁恕研究員利用大量的繪畫講述明清時期的街坊樣貌。在不同時期的繪畫中,可以看見建築從木結構到磚結構、兩層樓的建築變多、連棟的建築亦增加,表示建築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反映當時人口成長、城市人口密度漸高的現象。此外,也可以看見商店空間的變化,明清時期的展示商品增加,因為在此之前的商店以飲食服務業為主,明清時出現酒類、裝裱書畫、金銀首飾、成衣,或是其他舶來品。招牌也從實物變成文字,表示當時城市住民識字率提高,也符合仕紳品味。這些現象皆展現中國的城市性格,因為城市提供多元的消費娛樂活動,讓城市與鄉村的生活不同。同時,消費性格也帶動城市的發展,吸引更多舉人階層以上的人入住城市。因此,消費性格與中國城市可以說是互利共生的關係。

作為系列演講的開端,巫仁恕研究員提供一個觀點,促使在場聽眾思考城市與消費的關係、城市發展與政治的關係,甚至是城市規劃與禮教的關係。討論時間聽眾的反應也相當熱烈,提出許多問題請教巫仁恕研究員,是個好的開始,也奠定未來講座的基礎。

活動照片
914486    914487

914488   914489

1002

 

標題【活動成果-第一場】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日期與時間2021年10月05日 14:10-17:00
演講題目「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主講者巫仁恕研究員
主持人
地點文1F11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 演講-國內學者
  • 2024年
  • 2023年
  • 2021-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