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國內學者

2021 - 2023

【演講活動紀實】蔡承豪博士演講-天染之色—多重視角下的臺灣藍染歷史

385552379_883974239779679_8583992971284068751_n (1)

385529436_349146411119945_2227652580805511564_n (1)

標題【演講活動紀實】蔡承豪博士演講-天染之色—多重視角下的臺灣藍染歷史
日期與時間2023年11月09日 15:00-17:00
演講題目天染之色—多重視角下的臺灣藍染歷史
主講者蔡承豪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主持人
地點文1F10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演講活動紀實】曾冠傑老師演講—口述歷史與地方文史:萬華經驗的分享

DSC00212

DSC00189

標題【演講活動紀實】曾冠傑老師演講—口述歷史與地方文史:萬華經驗的分享
日期與時間2023年11月01日 10:10-12:00
演講題目口述歷史與地方文史:萬華經驗的分享
主講者曾冠傑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組組員(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主持人
地點文4F09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演講活動紀要】劉維瑛博士—認識江湖,認識自己:我在博物館的學思歷程

講者從自己入行的契機切入分享,談及自己踏入博物館行業的初衷,而後向學生介紹在博物館領域工作的內容以及相關所需具備的專業、核心能力等,其中最為強調具備專業知識的同時,博物館行業從業者更需要培養自身成為「知識生產者」,即能夠為不同年齡層的受眾傳遞知識的能力。

接著分享自己在博物館的工作經驗,包括台灣文學館、台灣歷史博物館等等,為同學們深入了解博物館行業的工作內容,並且介紹所謂「博物館歷史學」:舉例而言,圖像、口述歷史等等都已是歷史研究中重要的一環,如何去推廣歷史使其平易近人即是博物館歷史學重要的課題,舉辦公共論壇、設計講座又或是策劃展覽都是博物館行業的工作面向。

講者在最後以自身完成過的文物評估、策展規劃、口述歷史整理等經驗分享,期許學生可以培養並結合自身的專業歷史知識與活動策畫的能力。

DSC05172
DSC05181

 

標題【演講活動紀要】劉維瑛博士—認識江湖,認識自己:我在博物館的學思歷程
日期與時間2023年04月10日 10:10-12:00
演講題目認識江湖,認識自己:我在博物館的學思歷程
主講者劉維瑛博士
主持人
地點文2F08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演講活動紀要】「白話字(台語羅馬字)研究的再探」

這次講座的講題是「白話字(台語羅馬字)研究的再探」,舉辦在系上查忻教授開授的臺語白話字文獻史料進階選讀課堂中,邀請了目前不只是正在臺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檔案館擔任主任一職,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的盧啟明主任來為大家詳細介紹白話字的起源、發展與相關史料。

盧主任在講座一開始先向大家說明臺灣第一台印刷機的歷史沿革,還有「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的展覽資訊,接著為同學分別講解白話字被引入台灣的背景,《台灣府城教會報》的發行,以及白話字在台灣歷史裡不同時期的使用情況。除此之外,在講授課程之餘,盧主任也透過圖片的輔助,讓同學更加認識台灣第一台印刷機的各個構造和以前的教會主日學教材等與白話字有關的史料。

講座接近尾聲時,盧主任提供了近年來相關主題的專著和論文,供同學參考,也一併分享白話字的研究方向與資料庫,讓有興趣的同學能繼續鑽研此課題。最後,盧主任介紹了長老教會總會檔案館的工作內容,並以與同學的互動問答為此次講座作結。

335745729_752537129588359_8371290135547171622_n
335715655_6128635583841281_5400085829411924963_n

標題【演講活動紀要】「白話字(台語羅馬字)研究的再探」
日期與時間2023年03月13日 10:10-12:00
演講題目「白話字(台語羅馬字)研究的再探」
主講者盧啟明主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檔案館主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
主持人
地點文11F01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陳宗仁教授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的主題為「Selden map與唐人:十六世紀的東亞貿易網絡」舉辦於系上查忻教授開授的「荷西時期台灣史」課堂中,邀請到陳宗仁老師為同學講授新發現的地圖,與荷西時期跟唐人的視野等。而陳宗仁老師是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專業領域包含十六、十七世紀臺灣史、海洋史、圖像研究。

首先陳老師帶領學生看一張地圖,請學生說說看看見了什麼。而此張地圖反映的是唐人在十六世紀的東亞貿易網絡,也是荷蘭人來臨前的東亞狀況,由唐人的眼睛所看出去的空間。荷西時期是個重要的階段,1620年代也是個轉變的關鍵年代,陳老師詳細地分析了關於唐人的資訊,將中國人、漢人、華人、唐人之間的定義做一個解釋,也敘述了有關族群認同的問題。

而唐人的研究也是陳老師專攻的領域,最後回到Selden Map上,講解關於此地圖的研究,並且利用其他的史料與地圖來進行內容的分析,判斷年代並且找出繪者是誰,以及地圖的出版來源與地方特色,最後以地方特殊用語與繪者個人資訊的介紹與做為結尾,劃下本次講座的句點。

DSC09182
DSC09181

標題陳宗仁教授演講紀要
日期與時間2022年11月17日 10:10-12:00
演講題目Selden map 與唐人:十六世紀的東亞貿易網絡
主講者陳宗仁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
地點文7F01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楊典錕老師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的主題為「新渡戶稻造與日本的武士道文化」舉辦於系上蔡龍保教授開授的「日本近代史」課堂中,邀請到楊典錕老師為同學講授關於新渡戶稻造的生平記事、其所撰寫的《武士道》,以及武士道一詞的來源和本質等。而楊典錕老師是東京大學日本文化研究專攻日本史學專門領域博士,專業領域包含日本近代史。 楊老師首先介紹了新渡戶稻造的生平,尤其是其在 德國與美國留學時所受到的影響,使其體認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進而著手撰寫《武士道》一書,讓世人有機會認識日本傳統的道德精神。而書中從武士道是自高坂昌信所著的《甲陽軍鑑》緣起,並以佛教、儒教和神道教為基底,逐漸慢慢發展成具有忠誠、嚴謹和謙讓等德行的集合。

接近尾聲時,楊老師播放日文歌曲來解說武士道和櫻花之間的連結,也分別講述能樂「鉢木」的劇情、忠臣藏為主君報仇並殉死,以及堺事件等三個故事作為貫徹武士道精神的例子。最後,楊老師以新渡戶稻造的晚年生活以及武士道精神的正反面為本次講座畫下句點。

DSC09178

DSC09177

標題楊典錕老師演講紀要
日期與時間2022年11月07日 13:10-15:00
演講題目新渡戶稻造與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主講者楊典錕老師(東京大學日本文化研究專攻日本史學專門領域博士)
主持人
地點文1F09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馮卓健博士演講紀要

演講題目:美國革命時期革命派與效忠派的政治論辯:以自由概念與宗教修辭為例
講師:馮卓健(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舉辦於本系褚縈瑩教授所開設之「美洲史」課堂,時間為2022年3月11日(五)15:00~17:00。邀請主講人與題目分別為馮卓健老師所講之「美國革命時期革命派與效忠派的政治論辯:以自由概念與宗教修辭為例」。馮卓健老師為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革命史、美國十八世紀政治思想史、近代早期歐洲史。演講內容首要提到美國革命時1/5~1/3的人屬於效忠派,惟在傳統論述中,並未有過多的著墨。直至革命後,美國人民發覺團結與效忠之重要性,因此對效忠派之論述方日漸開展,尤其在近幾年間,受到國內政治與社會之因素,對效忠派之研究更為蓬勃。 講師本身之研究領域尤著重於美國革命時紐約州的效忠派人士(重要性:宗教因素(英國國教的海外傳道組織)、商業貿易方面保守派、大陸會議時對獨立與否的猶豫不決)講師先從史料的部分下手,透過如報紙、公文等重要歷史文件,講述研究效忠派的材料。傳票事件延伸思考問題第一為雙重認同:既是英國人也同時是美國人,第二為對美潙利益的認知,在被強破表態的情況下,延伸出不表態或是表錯態的後果,而效忠派在美國革命的經驗中,革命是反自由的,是權威的。傳統對於美國革命政治思想的解釋,其中混合且包含了自有主義、古典共和主義、啟蒙政治思潮。革命派論述中的自由觀念,在1764以來,爭取不在「缺乏代表」的情況下被課稅的權力,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即是獨立宣言。革命前利用小冊子進行政治傳播。舉出以下革命派人物作為對美國當時政治之看法的言論論述與作為:湯瑪斯潘恩。效忠派論述中的自由觀念:自由必須建立在穩定的社會上。例如約翰維第爾,他認為真正的公民社會是法律的帝國;撒姆耳希伯利對大陸議會的質疑。效忠派的論述中,其深根蒂固的文化預設塑造了他們發展論設的方法,效忠派深受革命派所帶來的社會混亂所困擾,加深了他們對秩序與和平的重視。他們渴望一個有秩序的世界,相信人的權力跟自由必須在這個有秩序的世界之內,乃至於害怕自由會導致無政府狀態。

標題馮卓健博士演講紀要
日期與時間2022年03月18日 15:00-17:00
演講題目美國革命時期革命派與效忠派的政治論辯:以自由概念與宗教修辭為例
主講者馮卓健博士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系博士)
主持人
地點文2F07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陳佩瑜博士演講

本次講座舉辦餘本系褚縈瑩教授所開設之「世界通史(一)」課堂,時間為2021年12月28日(二)13:00~15:00。邀請主講人與題目為陳珮瑜博士所講論之「考古視角下的安地斯古文明-從資源與宗教談起」。陳珮瑜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之領域竹要著重在南美考古學與台灣考古學。 本次演講,陳珮瑜博士首先講論「何謂考古學?」這項議題,她談到考古學是一門用想像力去還原歷史的學問,而考古學者則透過研究遺留下的物質,去拼湊並還原古代人類的日常生活。接著,陳珮瑜博士提到了考古脈絡的重要性,以及史前社會組織之發展與複雜化的過程,並藉此延伸至本次演講之主要議題——非典型的安地斯脈絡。 陳珮瑜博士談論了諸多有關於安地斯當地之風情,以及近年的田野考察成果。除了從地理學、生態學的角度去闡釋當地的發展脈絡外,亦分享許多秘魯的許多風土民情,如陶器製作、古代建築與墓葬型態、海洋資源與作物耕種,乃至施用迷幻藥物與日常飲食之傳統習俗。

269872949_717564879631536_7587255514921890020_n

269869901_2409742069156429_6274735917385831324_n

標題【活動成果】陳佩瑜博士演講
日期與時間2021年12月28日 13:10-15:00
演講題目考古視角下的安地斯古文明-從資源與宗教談起
主講者陳珮瑜博士 (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博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人
地點文1F10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蔡佾霖無界塾教師演講

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舉辦餘本系褚縈瑩教授所開設之「世界通史(一)」課堂,時間為2021年12月23日(四)13:00~15:00。邀請主講人與題目分別為蔡佾霖老師所講論之「新近發現與中美洲文化發展架構的更新」。

蔡佾霖老師為臺灣歷史學家、教育工作者,研究領域為中美洲古馬雅文明及唐朝歷史,也是臺灣PTT紅人,網路暱稱為「mayaman」(馬雅人)活躍於各級學校及團體舉辦之歷史文化知識講座。現為臺灣實驗教育團體「無界塾」教師、「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專欄作家,持續不斷的在台灣推廣古馬雅文明研究及相關知識。

演講內容介紹以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墨西哥等中美洲區域之馬雅文明為主

,包含了文字體系、曆法系統、宗教信仰、城市等文化特色。馬雅為美洲最早的古文明,據研究也可能為其他中美洲文化之源頭,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透過照片、模擬圖、考古研究等媒介,一一的介紹馬雅文明特色,並不時地與台下聽眾互動、問答,用詼諧有趣的演講方式,以易懂卻又不失內函的方式,讓聽眾得以了解馬雅文明的歷史脈絡及文化特色及後續發展。

馬雅文字非僅只為象形文字,也具有複雜的拼音型文字,而透過研究出的字符變換原則,至目前已能夠解讀出百分之八十的馬雅文字,對於簡化並解讀馬雅文字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馬雅文字也極具藝術美感,看似極為複雜的雕刻、裝飾,也能夠轉化為具有含意的馬雅文字,演講時也透過所發的講義,簡單地的教導聽眾馬雅文字的解讀及其有趣意義。

馬雅文化也能透過其他地區的文明來探討,其他文明與馬雅文明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如馬雅和中部墨西哥的特色風格。其他區域的文化特色在某些時期也會大量地出現在馬雅文明之中,在中美洲各地區域也會有相當程度的接觸,形成地區上的衝突、文化、語言上的交流與改變,使得馬雅文明具有複雜及多元的豐富歷史文化。

DSC06486

DSC06493

標題【活動成果】蔡佾霖無界塾教師演講
日期與時間2021年12月23日 13:10-15:00
演講題目新近發現與中美洲文化發展架構的更新
主講者蔡佾霖 (ptt馬雅人, 無界塾教師)
主持人
地點文1F09教室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活動成果-第四講】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110-1「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第四次講座紀要

時間: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下午02點30分至下午05點00分

地點: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

主辦單位:近史所、中興大學、臺北大學

補助單位:科技部

2021年11月13日(六),110學年度第1學期「科技部歷史學研究人才培育計劃:近代城市生活與休閒消費」系列講座的第四次講座,於臺北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11教室。本系列講座第四場講座,邀請近史所張寧研究員,以「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為題進行演講。

首先由王超然教授對張寧教授的學經歷作介紹,並提到本場講座將以張寧老師與講題同名專書作為閱讀文本,與同學進行討論,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近代身體的一環。張寧老師首先問各位與會學員,是否知道為何會有這樣一個「歷史研究人才培育計畫」得產生,提到近史所前所長呂妙芬有感於歷史研究正在萎縮,學歷史的人越來越少,願意進入本領域的人也越來越少,為此向人文司司長提出要推廣歷史學,培養歷史學碩博士研究生,並邀請學者分享學界目前各領域的研究及其成果,藉此引起學生興趣,投入歷史研究。

做研究都有個內在需求,為了解決內在的問題,在英國待了八年後,回台灣發覺以前習以為常的事,竟發生了疑問。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討論,外國的博愛座,為handicap、disable,坐的是有需要的人,與年齡無關,但台灣卻是老人為主,不同文化背景對相似形式的事物的解讀不同,解釋與界定也因此不同。名稱與事物與西方類似,實質上卻不同。由此論之,張寧老師研究主要是想要找出文化中的差異。而為何題目用轉譯而非翻譯,因為主要看的是轉換的過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解釋。

張寧老師的關心點,在於文化如何移動、傳播和演化,在看似相同時則有異的事物上,發生雙動態的模式。過去研究建立在政治制度與思想觀念的基礎上,例如物的歷史,即有洋貨的研究,西物東漸也是一例。中國與物品之間的關聯,看不到物品本身的變化或中國與物品背後文化來源之間的交鋒,而過度關注物品本土化的路徑,因此希望以勢均力敵的文化載體為對象進行研究。而上海與香港都是當時具代表性的中外文化交會之處,運動也是一個有趣的對象。但透過這些事物進行的轉譯仍在持續進行。

張寧老師以人物與組織進行介紹,討論其專書第一部分的內容,並提出上海總會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的跑馬與回力球,以特殊方式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即賭,而相關運動賭博又產生賭心思這樣特出的形式。不斷變化中的「異物」,為文化轉譯的動力,但也不能忽略殖民文化下的個人能動性。

 

933537

933535

933538

933534

標題【活動成果-第四講】 歷史學系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休閑消費與空間變遷:近代早期中國城市的發展動力」
日期與時間2021年11月19日 14:10-17:00
演講題目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與回力球賽
主講者近史所張寧研究員
主持人
地點文1F11
活動公告與內容連結
  • 演講-國內學者
  • 2025年
  • 2024年
  • 2021-2023年